•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逻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摘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随着其批判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而逐渐深入和丰富,总体经历了颠倒逻辑、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三个阶段。如果说“颠倒逻辑”以宗教为对象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现实颠倒和自身异化,那么“生产逻辑”则回答了“颠倒的世界意识”如何从“颠倒的世界”本身的历史中生长起来。因此,当马克思转换到通过分析“资本逻辑”来批判拜物教时,他实际上是在借助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支配体系所作的“人体解剖”,考察意识形态的颠倒机制、生产过程和运行规律,指明“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以及破除这种统治的解放信念和现实条件,从而将其意识形态概念提升到世界历史高度

  • 中央苏区时期机关党建的实践探索、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4-27 合作期刊: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机关党的建设逐步展开,并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具体表现为: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构建完善的机关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明确党支部的功能性地位,优化机关党的组织体系;保障规章制度的基础性地位,推动机关党的政治生活健康发展;发挥优良作风的重要地位,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作风;筑牢党报党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活跃机关党的思想文化阵地。梳理和总结中央苏区时期机关党建的探索历程及基本经验,对于准确把握机关党建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全面提高新时代机关党建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 范式的转向:党内法规党外效力证成范式的学说演进与反思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摘要:学界对党外效力证成范式的发展,经过了间接影响论、宪制逻辑论、社会系统论和党政关系论四重范式的转向。党外效力初次进入人们的理论视野时,学界将党外效力归因于间接影响力。不满足于形式化归因的学者从不成文宪法和宪法文本的角度,阐述党外效力在宪制层面的正当性。也有学者引入社会系统理论,认为党外效力是党内法规系统与国家法律系统耦合运作的结果。但上述三种进路均只是将党内法规套入已有的理论与规范当中,并未真正去思考党外效力发生的土性缘由。因此秉持建构态度的学者从我国的党政关系出发,建构本土化的证成范式。然而,无论何种进路,在理论供给侧均无法满足证成的需求,或与党内法规实践相脱节,或存在逻辑上的矛盾,或是在证成性、说服性与方法科学性上有待商榷。文章总结反思了不同进路的优缺点,认为只有从党内法规生长的本土逻辑与自我指向中才能建构出一套符合党外效力证成需求的理论逻辑。 

  • 贝克莱的困境与马克思主义对观念来源的破解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具有二重性。从积极的、肯定性的意义来说,它标志贝克莱破解以洛克为代表的早期经验论哲学知识论之矛盾的开端;从消极的、否定性的意义来说,它产生了“自我中心困境”的新问题,无益于问题的彻底解决。出于摆脱困境的实用考虑,贝克莱转而求助于先验、神秘的上帝,将其视作观念的终极来源,由此背离经验论哲学的基本走向,向中世纪神学独断论复归。通过确立“人是物质世界演化的产物”“观念是人脑的产物”“观念的内容来源于物质世界”三个核心命题,传统唯物主义将观念的来源归之于经验的、可感的物质世界,初步超越了贝克莱哲学。但由于在物质与观念作用机制问题上存在含糊性,传统唯物主义对观念来源问题无法给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答案。在继承、发展传统唯物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被传统唯物论忽视的“实践”概念进行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将之作为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与中介,揭示了人的观念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认识论规律,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全面破解了观念来源之谜。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质、根脉与精神动力——以德性与理性的关系为视角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从德性与理性的关系来看,人类文明形态大体可以分为“德性文明”和“理性文明”两种类型。当代中国日生日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根本特质上属于德性文明;从历史文化根脉来看,是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德性文明“旧邦新命”的新生面;从精神动力来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传统德性文明在根本特质上古今一贯,在文化根脉和人文精神上源流相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命运上一脉相承。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并非简单“复活”或“复归”中华传统德性文明,而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意义上的“文明更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道义和真理双重意义上的人类新启蒙和新觉醒的力量,典范性地昭示着人类从理性文明向德性文明转型跃升的新方向。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15 合作期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华文明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和悠长的历史积淀,具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熔铸了其鲜明而独特的主体意识,为中华文明的长期赓续和不断创新奠定了基础。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明转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的文明发展道路和文化进步方向,恪守人类文明繁荣和文化创新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各优秀文明的持续繁荣与共同进步。

  • 近十年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发展前景(2013—2022)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近十年国内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成果丰硕。通过对2013—2022年全国八个中共党史博士点344篇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的选题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国内党史学界潜心研究,党史博士论文研究范围宽广、主题丰富、热点鲜明,各学位点充分考虑自身学科专长和优势,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党史学术人才。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党史学科发展也面临着问题意识有待加强、论文标题冗长重复、史学色彩淡化、重大成果和特色成果缺失等现实问题。党史研究要以历史研究为基础,以政治史为中心,强化问题意识,以文论、文据、文采为抓手产出优秀研究成果,更好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健康发展。

  • 陈占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述略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陈占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价值理念、对象特征、主要内容、内在支撑、基本原则、方式方法、队伍建设和依托平台等9个方面提供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框架,包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抓住大学阶段这一黄金时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支撑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阵地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等。这些规律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推进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性认识的思想智慧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4-3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心内容,提出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了根本遵循。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的三重路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逻辑,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生机活力提供了根本指引,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相结合指明了前行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还原历史全面深入把握传统文化,超越语境抽象提炼优秀文化资源,复归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发展。

  •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发源泉和实践旨归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争赢得了震古烁今的巨大成就,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新征程上,要推动党史学科与党史研究向纵深发展,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同错误思潮划清界限,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影响力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变局之际,多元思想交锋碰撞,多重理念融合共生,世界思想舞台上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先进的思想总是与非凡的事业交相辉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不仅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还凭借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一思想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为全球治理体系创新贡献了新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分享了新理念,彰显了愈加强大的世界影响力。

  •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外中共研究新动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外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研究呈现出一系列新动向。有学者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指导理论,是一个适应21世纪时代要求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成就及其成功之道,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从领导力、软实力、灵活性和强大的治理能力等视角解读中共百年的成功密码。海外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能否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坚持铁腕反腐、有效治理疫情、保护生态环境、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挑战。不可否认,海外学界仍然存在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读和曲解,应加强对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学术引领,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 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四重逻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二十大报告的创新论断,有着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无可辩驳的科学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横向空间的本土化和纵向维度的实时发展,是被实践反复检验为正确的具体化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百年党史的核心主题,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彰显对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史的高度认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自信,对新征程上接续推进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回答好“谁来结合”“结合什么”“怎样结合”三大问题。

  • 毛泽东国际影响力的新反映——海外视域下的毛泽东研究(2017-2022)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国际学界的毛泽东研究是反映毛泽东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国际学界引入新史料、新视角,创造出了一大批新的毛泽东研究成果。通过系统梳理近五年来国际学界的毛泽东研究,展现毛泽东研究的整体繁荣态势,分析毛泽东研究领域问题域的扩展,评述毛泽东领导力研究、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研究等新亮点,探讨海外毛泽东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动向,力图通过分析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展现毛泽东国际影响力的新发展。

  • 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构建与路径选择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11

    摘要: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既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上具有高度耦合性,又在扶持对象、思维理念和区域范围上具有显著差异性。针对当前二者衔接存在整体落地不够、乡村产业发育水平低、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振兴主体培育难度大以及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等实践困境,围绕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产业发展、社会动员和监督考核五个方面完善机制构建,通过积极培育人才队伍、狠抓基层党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防范扶贫领域风险、构建相对贫困识别机制以及吸收借鉴国际扶贫经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二者同频共振、统筹衔接。

  • 马克思对货币本质之谜的科学解答——以 《 穆勒评注》 和 《 资本论》 为例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提交时间: 2024-04-08 合作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摘要:学界对 《 穆勒评注》 的研究多聚焦于交往异化问题, 然则还可从下述维度解读: 《 穆勒评注》 是马克思考察私有财产货币形式的历史生成过程、 对货币本质之谜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文本。 在 《 穆勒评注》 中, 马克思基于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私有财产主体本质的揭示, 批判了英国国民经济学家的错误货币观, 运用辩证法揭示了货币范畴的历史性, 将其本质聚焦到对价值范畴的理解上, 表明货币是价值生产的产物。 《 穆勒评注》 暗含了对货币本质的科学思考, 借助这一重要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 《 资本论》 中进一步澄清了 “价值”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 “具有社会性的私人劳动” 的表现形式, 是 “需要被迂回表现的劳动时间”, 即劳动和产品互相交换的普遍中介。 “价值” 通过形式运动, 从简单价值形式直至发展为货币形式, 即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继而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由此解开了货币本质之谜。